宋濂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宋濂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文章插图
送东阳马生序(节?。┪恼路治?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 , 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 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 寓于其中 。
二、问题研究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 。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 。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 , 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 。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 。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 。但这些都未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 。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 , 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 。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因为课文只是节选,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 , 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 , 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 。同时 , 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
练习说明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 。
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 。要求学生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 , 既为学生锻炼口语表达的能力提供了一次说的机会,同时通过这样的练习,也能引导学生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最后一问“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可不拘一格,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
1.家贫 , 无从致书以观……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3.既加冠 , 益慕圣贤之道 。
【宋濂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词语,特别是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词语,从而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
1.致:得到 。
2.走:跑 。稍:稍微、稍许 。
3.益慕:更加仰慕 。益,更加 。慕,仰慕、倾慕 。
4.患:忧虑,担心 。尝:曾经 。
5.俟:等,等到 。
三、作者家贫嗜学 , 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 。意在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可以让学生就这一话题开展讨论 , 最好能有不同的意见 。讨论中看法不一致不要紧,通过讨论甚至辩论,更有利于碰撞出学生思想的火花 。如果能有同学就此谈到尊师重教与师道尊严的关系,甚至引用“吾爱吾师 , 吾更爱真理”的名句,显然有助于将讨论引向深入 , 应该大力表扬 。
教学建议
一、补充文体知识,引导学生大体了解“书序”和“赠序”的区别 。
二、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对比手法,领会文章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
三、辨识一些文言词的读音 。
四、挖掘本文的现实意义 , 引导学生勤勉学习 , 不怕吃苦 。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 , 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他家境贫寒 , 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 , 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
明初朱元璋称帝 , 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 , 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