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800字 名著《海底两万里》读后感想800字5篇( 三 )


一边阅读 , 我的脑中一边浮现着一张张执着的画面:在尼德·兰准备离开之时 , 教授百般犹豫自己的海底研究 , 不甘放弃揭开海洋神秘的面纱 , 每当碰到鱼群 , 龚赛伊便痴迷地为它们分门别类 , 在分类中不断探求 , 开扩自己的人生履历 。尼摩艇长在鹦鹉螺号中设置了博物馆、标本展 , 在一次又一次的冒险中 , 深究海底两万里之无限奥秘 。
哥白尼说过:“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 。”不光在科学中 , 在生活里的每件小事 , 在学习上的每个问题 , 都值得我们去不断发现 , 追寻 。
意大利的伽利略就如同书中那样 , 充满了对未知事物的探寻 。在伽利略之前,亚力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快慢是不一样的 , 多年来人们对此深信不疑 。可伽利略却对此提出质疑,并在比萨斜塔亲自实施实验 , 证明了它们几乎同时落地 , 也揭开了落体的秘密 。是啊 , 真理胜于雄辨!

思绪又飘向了烈日炎炎的那个午后 , 小牛顿在苹果树下打瞌睡 , 突然 , 一颗苹果砸在了他的头上 , 于是 , 他便琢磨者为什么苹果不落在天上而掉在地上?长大后 , 牛顿重新开始展开探索这个问题 , 终子找到 。于是 , 他发现了万有引力 。
细细回想自己 , 面对那些简单的小问题 , 要么就是问别人 , 要么 , 就是问“度娘” 。没有尼摩艇长的无所畏惧 , 没有牛顿的执着不舍 。原来 , 探索使人变得疯狂,探索使人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 蔚蓝的深邃,阳光的闪烁 , 我又被拉入《海底两万的世界》中去了 。或许 , 勇于探索真理 , 真的 , 会让人美好吧 。
名著《海底两万里》读后感想800字5
碧蓝的大海一望无垠 , 层层波涛 , 总能为人提供遐想的空间——法国作家凡尔纳 , 就用自己的想象与科幻相结合 , 创作了《海底两万里》 。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三部曲 。故事开始于人们发现海里有一只巨大的“独角鲸” , 主角阿龙纳斯也受邀参与进了捕捉活动 。他们乘“林肯”号船时不幸遭到“独角鲸”的攻击 。落海的主角与他的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惊奇地发现:“独角鲸”竟然是一艘潜艇!被救上的主角等人结识了“独角鲸”——鹦鹉螺号的船长:尼摩船长 。就这样 , 主角一行随船长共同探索了一番瑰丽神秘的海底世界 。然而主角等人不甘一直困于海下的世界 , 并且与船长产生了分歧 , 最终与船长不辞而别 , 三人途遇海旋被人救下 , “鹦鹉螺”号和尼摩船长也消失在漩涡里 , 生死未卜……
这部小说的故事构造引人入胜 , 情节离奇曲折有不乏真实性 。最吸引我的便是对“海底森林”的描写了 。读及“似乎迎风招展地作扇子般展开的孔雀彩贝” , 眼前仿佛浮现出把把“小扇子”;读及文中列举的各种色彩“玫瑰红、洋红、青绿、青黄、灰褐、古铜” , 那绚丽多彩的景色便闯进了我的眼帘……
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也都富有个性特点:阿龙纳斯知识渊博;康塞尔生性沉稳 , 随和自然;尼德兰脾气急躁;尼摩船长睿智沉着 。文中的角色尽管寥寥无几 , 却都个性鲜明 。这也是该小说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
我最敬佩的角色不是知识渊博的阿龙纳斯 , 也不是勇敢沉着尼摩船长 , 而是主角身边那个看似不起眼的仆人康塞尔 。主角受邀参与捕“独角鲸” , 他知道很可能有危险 , 在主人未强迫他的情况下 , 仍毅然跟随主人 。再有 , 当“鹦鹉螺”号内部缺氧 , 主角将面临生命危险之际 , 他也是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氧气瓶让给了主人 , 最终两人都活了下来 , 皆大欢喜 。这种为人无私、关心他人的精神怎能不令人敬佩?这种对主人忠心耿耿的行为怎不算是值得传颂的佳话?
小说的结局也是留有悬念的:尼摩船长究竟经历什么才致使他放弃陆上生活?“鹦鹉螺”号的命运到底如何?这些 , 我们都不得而知 , 却不知不觉也如作者一样 , 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 向想象的海洋飞去 。同时 , 主角勇敢无畏的精神也将被我们深深铭记在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