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的诗意及赏析 望天门山的诗意( 二 )


语文要素的学习要关注关键能力 。山水诗词大多描写自然界中的山水景物 。本课程以高段学生为主体,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体味、感悟等 *** ,了解山水诗词的特点;用扩充、转换、咀嚼等 *** ,理解、赏析诗词意境之美;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 *** 获得诗词的多方面信息;用实地研究、联合体验等 *** 体会诗词深刻的内涵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
体验目的,要关注个体需求 。心理学认为,体验是人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并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感受情感 。本课程将诗词的学习延伸至参观、实践、体验活动中,以此触动参与者的情感 。研诗游学课程的开展,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研究为基础,以对山水诗词获得充分的了解和感受;然后进行拓展游学,最终实现个体的迁移 。
(2)内容重构的适切主张
基于儿童学情,有限拓展 。本课程适用于高段学生,诗词内容的选择当然要符合高段学情,在学生原有诗词储备的基础上拓展难度适宜的山水诗词内容 。如以课本中曾经出现的诗词、诗人、景物、地点为基础,以此为联结点向课外拓展,寻找大众辨识度较高的山水诗词 。如此联系旧知,学生更容易理解内容并进行自主鉴赏 。
适于审美鉴赏 。诗词作为传统经典文化,其中的音韵美、颜色美、意境美、意象美、道德美、情操美等都适用于审美和鉴赏 。在对山水诗词的内容重构中,可以选择情与画相得益彰的诗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内容选择中来,把自己觉得值得欣赏、评价的诗词按照一定的依据归类,这也是初次的审美鉴赏环节 。
易于游学实践 。山水诗词内容的重组,还要考虑地点是否易于游学实践 。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游学还处于尝试开展期,实践地点、体验内容的选择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也需要根据家庭情况、学校情况、城市情况等而定,同时还要考虑交通路线、出行方式、住宿饮食、人文帮助等问题,使学生易于出行、乐于出行、安全出行 。
(3)内容重构的类型开发
之一,以“诗人足迹”为中心进行分类 。选择以诗人为中心分类的学生小组,首先要从课内或者《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中寻找熟悉的诗人,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曾经接触过的诗人名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熟悉程度,跟随诗人走进诗词,走进山河,并给自己整理的诗词组取名字,进行归类 。
第二,以“地域景物”为中心进行分类 。选择以诗词中描写的地点为中心分类的学生小组,也是从课内或者《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中寻找同一地点的诗词,这个地点可以是学生自己熟悉、热爱的家乡,也可以是向往游历的远方 。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完成文字及书面的精彩游历,为下一阶段的探索实践打好基础 。
第三,以“情感咏怀”为中心进行分类 。山水诗人面对名山大川,或借景抒情,或寄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们的喜怒哀乐 。每一首山水诗词都是诗人借以抒 *** 感的手段,诗词背后可能有无数扣人心扉的故事,饱含着无数炽热浓烈的情感 。以情感为中心分类的小组,不仅可以从字面上感受诗人的情感,还可以挖掘诗词背后的故事、诗人的心路历程 。
2. 小学语文“山水诗词”范式创新
(1)主题吟赏式:重趣味、重欣赏、重积累
主题吟赏式主要以读为主,在读读赏赏中形成游中思、思中赏、赏中吟的模式 。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提升积累的效果,更能够让学生联系旧知巩固新知,丰富积累 。山水诗词大多节奏明快、朗朗上口,适合学生用各种形式来诵读,有利于背诵积累 。如此,呈现出重趣味、重欣赏、重积累的特点 。其操作流程见图1 。

望天门山的诗意及赏析  望天门山的诗意

文章插图

主题吟赏式的主要学习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读一读,读出节奏美 。从声音角度来看,节奏有长短、高低、轻重、疾缓之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停顿方式是不同的,一般分别为“二、二、一”和“二、二、二、一” 。所以,教师要对古诗的朗读进行相应的指导 。比如《望天门山》的停顿可以是:天门/中断(干脆有力)楚江/开(干脆),碧水/东流(干脆有力)至此回(干脆) 。两岸/青山(舒缓)相对出(舒缓),孤帆一片(稍快)/日边来(舒缓) 。这样的朗读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具体诗词具体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词朗读不是单一、机械重复的过程,要调动一切感官,根据诗意、诗情、诗境去体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