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份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六 )


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 。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 。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 。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与〈八骏图〉》)然而,他在《边城·题记》中说:“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 。”“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从而唤醒读者对“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的关注,“更希望的还是可以燃起行将下乡的学生一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长河·题记》) 。
在那样一个年代,“边城”是沈先生的一个梦,——也许就是那样一个边缘城市,在心灵的边缘,人生的边缘,爱憎的边缘,善恶的边缘……在那里,可以怀古,可以让他以及和他一样的人们将自己的心灵或者说是灵魂栖息其中,得以片刻的安宁 。
四、问题思考 。
1、你觉得故事中翠翠是什么样的?
2、“边城”真的是一个如此美好的地方吗?
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4
《荆轲刺秦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
2、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从人物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荆轲,学习荆轲英勇刚直、果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
把握文言基础知识
2、教学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熟悉《战国策》,了解文章背景 。
2通读全文,理出结构层次 。
一、导入
二、关于《战国策》
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 。
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
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
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
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
三、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
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_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
中国四大刺客——专诸、要离、聂政、荆柯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正音
虏赵王(lǔ)樊於期(wū)拊心(fǔ)戮没(lùmò)骨髓(suǐ)刎(wěn)
揕其胸(zhèn)变徵(zhǐ)濡缕(rú)偏袒扼腕(tǎnèwàn)惶急(huáng)
被八创(bèichuāng)箕踞(jī)
五、自己对照注释,阅读全文,理清层次:
1、把握情节:开端——刺的缘起(1——2)
发展——行刺准备(3——9)
_——廷刺秦王(10——17)
结局——荆轲被斩(18)
2、饱含感情,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全文 。
六作业:
试着翻译全文,圈出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5
《呐喊》
教学目标:
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

推荐阅读